欢迎光临 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!

研究会动态

缘于茶 源于痴——读许次纾《茶疏》随笔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0/05/27    浏览次数:5338     

缘于茶、源于痴……

——读许次纾《茶疏》随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郑 毅   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/社会茶文化推广普及委员会主任;安徽省茶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/宣传培训委员会主任;黄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


许次纾(1549~1604),字然明,号南华,明朝钱塘人。许次纾是一介布衣,他好蓄奇石,喜茶好泉,亦好客……精通笔墨,所著诗文甚富,有《小品室》、《合璧记》以及《茶疏》等。许次纾是趣味清远之人,以致所著茶书亦具明人小品的自然清丽之美,更兼其多年深研茶道,然下笔又无明人玄虚不实之弊;如是,文字便呈现出一种详尽且充实的风貌;倘若细读,不仅可以体味晚明茶道的清雅风韵,更能获得实用而准确的茶事指导。

在中国历代的茶书著作中,明代许次纾的《茶疏》占有相当地位;全书涉及范围较广,包括品第茶产、炒制收藏方法、烹茶用器、用水用火及饮茶宜忌等;同时还较为详细的记述了徽州松萝茶的炒青技艺以及茶乡风情……

清代文学家厉鹗在《东城杂记》中好评《茶疏》是“深得茗柯至理,与陆羽《茶经》相表里。”此说虽然过奖过誉,但《茶疏》全书确实多有精彩之笔;许次纾对明代时期茶叶采摘时机应灵活把握、炒茶火候需精妙掌控、烹点饮啜要恰如其分等方面的论述,不仅显示出他对茶叶加工制作技巧的熟悉和了解,也充分展示出他对于茶的喜好和热爱;而这样的茶叶专业论述和饮茶之心得,是可以直接作为今人制茶、饮茶之学习和借鉴!

《茶疏》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,刊于万历三十五年(1607),其时许次纾已逝世3年了……《茶疏》之“疏”,顾名思义,为注疏详解之意;所以,许次纾的《茶疏》有别于《茶经》、《茶录》、《茶说》、《茶解》、《茶注》等通用书名,可谓是别具匠心。《茶疏》约6000字,分产茶、采制、收藏、品第、烹点等三十六则;其好友姚绍宪说他“得茶理最精”,清人厉鹗说他“深得茗柯至理”。

另有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存目并评日:“是书凡三十九则,论采摘、收贮、烹点之法颇详。”许次纾在《茶疏》正文第一节(产茶)的开篇就是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草。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。读来颇有气势,亦有意境!

许次纾又曰“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,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。相提而论,恐非臆说。”如是,黄山绝顶,灵谷寒风,烟云荡漾,雾露滋润,蕴成好茶……

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,许次纾在《茶疏》中说“……若歙之松萝,吴之虎丘,钱塘之龙井,香气浓郁,并可雁行,与岕颉顽,往郭次甫亟称黄山……”由此可知,黄山茶在明朝中叶就很有名了。许次纾的《茶疏》一书,与明代许多茶叶专著一样,都着重在茶叶的香气方面做了研究和记载。他说黄山茶……清澈微黄,香气持久,犹若兰惠,醇厚爽口,回味甘甜;一芽一叶在杯中绽放,竟犹如“一枪一旗”般鲜活;冲泡后雾气结顶,清香四溢;茶凉之后,香味犹存;幸有“清香”美誉以及“冷韵”雅名。

许次纾《茶疏》中所提郭次甫其人,也可谓是黄山茶的第一位知音。然史料记载不多,从一些明代诗人的唱和诗句中,得知他名郭弟,字次甫,自号五游山人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;是一个酷爱饮茶且多与僧道交往的隐士。郭弟与徽州名流、茗人多有交往,是研究黄山茶史的一个重要人物;而许次纾《茶疏》关于黄山茶的评介,也是较早记载黄山茶的古代文献之一。

在《茶疏》制法一节中,许次纾在谈到茶叶制作时,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;对其时流行的炒青制茶法,大加赞赏;他称“不若近时制法,旋摘旋焙,香色俱全,尤蕴真味”。他说“生茶初摘,香气未透,必借火力,以发其香,然性不耐寒,炒不宜久。炒茶之器,最嫌新铁。炒茶之薪,仅可树枝,不用干叶。”其时,借助火力炒制,在高温条件下发挥茶叶香味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品质,这也意味着中国茶叶已经步入了炒青时代。

黄山云雾茶,就是历史遗存下来的炒青绿茶;它初始的工艺是源自“炒青祖始”它突破了“炒青法”技艺的约束,以“先炒后烘”代替了“边炒边烘”,既“承袭”了“炒”,又“舍弃”了“烘”;同时演变出“子烘”和“老烘”的工艺;不仅仅是提高了制茶的效率,同时也提升了茶叶品质。以致“精于炒和焙,不损本来真”的云雾茶技艺是代代相袭,流传不息。及至一百多年后的清代,陆廷灿在《续茶经》中认为:“黄山绝顶,有云雾茶,别有风味,超出松萝之外。”清人江澄云更是在《素壶便录》中称赞云雾茶“气息恬雅,芳香扑鼻,绝无俗味,当为茶品中第一。”而清代《黄山志》的记载,不仅简练,而且精彩;“莲花庵旁,就石缝养茶,多轻香冷韵,袭人断颚。”寥寥数语,却是描述了黄山云雾茶独具的清泠奇香,可谓是饮之沁人心脾,令人拍案叫绝。

古往今来,品茗消闲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满足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;因此历代文人雅士除讲究好茶、佳水以及名壶外,还十分重视饮茶时的气氛、环境等等;犹如今之流行用语,称之“氛围”更为恰当简练……许次纾对茶事的确是颇多见解且颇有研究,尤其是他对饮茶氛围及环境的论述更是别具一格;他认为品茶应该是“心手闲适”(心情舒畅、悠闲)、“披咏疲倦”(吟诵诗书疲倦)之际,并且在“风日晴和”、“茂林修竹”、“清幽寺观”、“小桥画舫”等优美环境中进行……同时,他还以为有一些不宜饮茶的地点、情形:如“阴室、厨房;市喧、小儿啼、野性人、童奴相哄、酷热斋舍”等等。许次纾对于“不同之客,当待以不同之茶”的待客方法是;“宾朋杂沓,止堪交错觥筹;乍会泛交,仅须常品酬酢。惟素心同调,彼此畅适,清言雄辩,脱略形骸,始可呼童篝之火,酌水点汤。量客多少,为役之烦简。三人以下,止若一炉,如五六人,便当两鼎炉,用一童,汤方调适。若还兼作,恐有参差。客若众多,姑且罢火,不妨中茶投果,出自内局……”这也是他对饮茶氛围的补充抑或是待客之道吧!

晚明时期的许次纾隐居而闲暇自任,以烹茶清言为乐;他常常与友人品茗论泉,促膝畅谈,品茶聊天,抵掌道古;其事茶之秘诀、经验,以致是一壶两壶尽情啜饮,终日方休……他说:“宾朋杂沓,止堪交错觥筹。乍会泛交,仅须常品酬酢。惟素心同调,彼此畅适,清言雄辩,脱略形骸,始可呼童篝火,酌水点汤。”

许次纾认为志趣相投,朋友相遇,惟有活火现烹的香茗甘泉,才能彼此畅适,或互谈契阔,或面致拳拳,或剪烛话旧,其情趣是酒馔所远远不及的;这应该是值得时今茶人好好学习的……许次纾的《茶疏》之见,不仅是一个明代茶人的事茶经验之谈,也是一个痴心茶人的情感抒发;原由很简单,就是缘于茶、源于痴……时今的茶人,应是自叹不如了。如是,泡一壶黄山云雾茶;让“清香”润身,“冷韵”润心;如何?!

图片来自网络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